刚刚看完了一本史学著作,

脑海里还满是2000多年前的金戈铁马,沙场驰骋,

浮游穿行间不禁想起了自己在6月

其实也有过一场穿越千百万年的行走,

不由得心中涌起万丈豪情,

没错,那就是元谋浪巴铺土林之行。

这里的土林据说经历了千百万年的风风雨雨才形成,

想想都觉得大自然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

因为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也不过才经历几千年而已。

还记得那天并没有出现云贵高原常有的烈日当空,蓝天白云,

云层厚厚地堆积着,

仿若我的心细细密密,

在积蓄着一场由来已久的思辨。

游览车在起伏不大的山坡上蜿蜒前行,

心里期盼的盛景却一直没在眼前出现,

渐渐地有些许失落,

没过多久,

车停下了,

师傅交待了几句返程赶车地点就离开了,

我心存疑惑地下车,

顺着唯一的通道往前走了几步,

现在想想,

真没有比这几步更让人刺激的,

就在移步的瞬间,

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

连绵的土林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我的脚下,我的眼前,

原来就在这不高的土坡下还有这样一个盆地,

而大自然打造的神奇就显现在这个聚宝盆里。

也许是上天早就预料到我此刻的惊喜,

居然让厚厚的云层裂开了道缝,

于是阳光肆无忌惮地洒下来,

照亮土林的同时也点燃了我的心,

我久久地凝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想象着自然之手如何将这千百万年的岁月揉进这柔软的土里,

然后成峰成林,成为传奇。

我从心底深处是敬畏大自然的,

因为它像一个无处不在的高人,

始终都能化解我的各种喜怒哀乐,

而在这片土林前,

我再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所有内心的积攒顿时化为乌有,

反而轻松了,自在了。

我开始慢慢打量起这些杰作来,

让我对泥土有了新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泥土是很温润的,

最适合趴在地上滋养万物,

太干会变成沙,

太湿会变成浆,

不借助外力或者外物它是很难呈现挺拔的姿态的,

而土林让我见识到了自然之手的巧妙,

它让一座座土塔拔地而起,

各有各的型,各有各的势,

然后又相互依偎着,

排成行,组成列,

千姿百态却又整齐划一。

俯瞰土林时感受到了它的大气滂沱,

而置身于土林之中,

又能亲身感受到它的伟岸,

双手轻轻抚过其貌似脆弱的表面,

手心传来的却是粗粝和坚硬,

所谓的外柔内刚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的。

站在它的脚下,

有时脖子需要仰到极致才能看到顶上的那片天,

眼前开始浮现这样的一幅场景:

这一片尘土当年是多么想把头探出这块盆地,

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千百万年的风风雨雨都没能摧垮它的意志,

一步步,

一层层,

虽然是蜗牛的速度,

但凭借野草般的韧劲,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它也可以开始俯视脚下的众生了,

比起终日被踩在脚下的命运,

这何尝又不是泥土的另一种风华。

在土林里慢慢地穿梭、游走,

间或能看到牛儿在旁边吃草,

也许是这个土林被关注度不够的缘由,

鲜有游客,

不过这样也平添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看着土林里层次分明的土层,

我开始寻思那其中的每一层到底经历了多少时间才形成,

若这高度要成百上千万年,

那这一层至少也得上万年,

还不排除中途有坍塌损毁重新开始的情况,

岁月就这样浓缩了。

于是,我想,

我们还有必要在意已经过去的点点滴滴吗?

年少时最流行的誓言里总少不了“永远”这个字眼,

可永远有多远,

那时不知道,

只是在后来的成长岁月里,

才慢慢发现,

曾经想永远拥有的东西烟消云散了,

曾经想永远在一起的人走散了,

曾经想永远做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了,

一个个的信念不断被击碎,

又一个个新的信念被重新树立,

当我们过完我们的一生,

到头来压缩在这片土林里,

也顶多只能算一粒尘土,

何足挂齿。

不过即便只是一粒尘土,

也有自己的分量,

有自己的态度,

风平浪静时的偏安一隅亦或自我磨砺,

狂风暴雨时的随遇而安亦或努力抗争,

时光荏苒,

岁月悠悠,

没有人会去关注一粒尘土的成长,

更不会介意它的归宿,

只会待到山峦叠嶂,

秀成一道风景时才蜂拥而至,

留下几声惊叹便又匆匆离开,

甚至都没能留意到阳光下那微微闪烁的金光。

我也是那万千游客中的一员,

常常背着背包行色匆匆,

寻觅着自己想要的风景,

有时会一见钟情,

驻足流连,

有时也会觉得平淡无奇,

匆匆一瞥,

有时去同一个景点,

每次都是不同的感觉,

有时去很多个景点,

又感觉都差不多,

在每一段旅行开始之前,

总对未知充满好奇和希冀,

也许真要等把风景都看透,

才能卸下重重的行囊,

轻松自在在路上。